2018-11-02 21:27經濟日報 住展雜誌/住展房屋網
·
·
最近一週以來,台鐵普悠瑪號蘇澳新馬站出軌意外後續發展,成為各界注目焦點;這使得稍早日系制震建材,爆發測試數據造假的事件稍有失焦。當然,這兩件事情都攸關民眾安全;只是,台鐵意外確實比制震建材造假嚴重多了,畢竟全台民眾每天必須搭乘台鐵者不計其數,但目前有裝設制震設備的房屋,的確是相對少數,而且通常是同區的高價建案。
不過,建築防震仍然是台灣居住安全的重大課題,而且繼大廠KYB後,又有另一家川金(kawakin)淪陷,當然仍不能不正視;尤其,雖然目前都是阻尼器出包但以事態持續擴大的情況看,不排除另一系統之制震壁,也可能有問題。由此看來,制震建材恐怕一夕之間從房產銷售顯學變成票房毒藥。
然而換個角度切入,制震建材其實並非建築防震的必要條件,或說主角;後來一些結構技師等專業者的論點或說明,也絕非替特定業者漂白。其實,之所以大家把制震建材造假一事看得如此嚴重,主要還是過去房市業者誇大制震建材的效果,把原本的抗震配角擅自升格為主角,甚至變成變相哄抬房價的工具,才讓大家以為,一旦制震建材出包,整棟建物就可能喪失基本的防震效能,地震要是來了,大家只有自求多福。
因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要再次正本清源:建築耐震程度,主要是看基本的結構組成、強度乃至營建品質好壞,如有搭配制震建材,則只是再強化、是配角,並非主要項目,而且前提還是要加裝足夠的量且配合結構精算。
再說白話一點就是,當地震發生時,有裝足夠制震設備(嵌入建物結構的制震壁或加裝在結構牆的阻尼器)的建物,搖晃程度一般確實比沒裝者稍小身處其中者會感覺不會晃得那麼厲害。另外,如果外力過大、主結構無法支撐時,制震系統也會先行承受能量,盡可能保護主結構不至過度損毀。
然而,沒有裝(制震器)的建物,不代表耐震程度一定就比較差,只是比起裝設夠多支(制震器)的建物,搖晃程度可能較大而已。此外,如果建築蓋好後才另行加裝相關建材,卻沒有重新精算相關結構強度,還有可能反而產生結構弱點,當外力發生時,反而更容易造成建物損壞!